《易中天中华史:隋唐定局》读后感1100字
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三卷:隋唐定局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阅读时间:2018.9.9-9.15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隋文帝勤俭执政,中国呈现出鼎盛之势,并出现了派系,西北派关陇集团(杨坚,宇文泰,李渊)和南方派江南集团(杨广),西北派的特点是武川军阀,关陇勋贵,混血家族。杨坚建立隋朝后,前期支持关陇集团,但后期开始转为支持江南集团,于是立杨广为太子。隋炀帝酷爱大作为和大功德,营建洛阳,东征高句丽,修建大运河,虐用民力,导致民怨沸腾,各地起兵反隋。镇守太原的李渊沉稳多年,看准时机迅速起兵,与突厥达成协议,忽悠李密,声称复兴隋室,随后攻克长安,建立唐朝。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跟着李渊打了半个天下的李世民和嫡长子李建成展开了皇储之争,李渊因为功高震主也对李世民有了杀心。李世民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,李渊要求第二天当面对质。次日建成和元吉走到玄武门时,被李世民和收下尉迟敬德射杀,并逼李渊退位做太上皇,李世民成功继位。太宗继位后,北方突厥蠢蠢欲动,于是双方摆好阵势准备开战。太宗冒着生命危险与突厥讲和,两年后起兵灭掉东突厥,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“天可汗”。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李世民对内政也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。启用李建成的手下魏征,改霸道为王道,行仁政,开启了贞观之治,形成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局面。李世民本想跟着隋炀帝的步伐,迁都洛阳,但遭到抵制,只能留在关中长安。但贞观之治是典型的人治,它的实现完全靠唐太宗和魏征,但个人政治的特点是人亡政息,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,太平之世只能靠制度来实现。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保障唐王朝存在三百多年的,是三省六部制(中央政府的组织制度)和科举制度(帝国官员的选拔制度)。帝国时代的国家归属一直是个争论,如果皇帝强势,就是皇权政治,如果皇帝弱势,就是官僚政治。帝国的统治阶级由秦汉的贵族地主阶级,到士族地主阶级,到唐宋元明清的庶族地主阶级。三省六部制让相权互相制衡,削弱相权。三省六部制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,包括皇权也可被批评;科举制实现了官员的选拔。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隋唐王朝是混血王朝,统治者是胡汉混血,因此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爱有加。唐朝征服新疆各地区,建立西域都护府,派文成公主入藏,保持汉藏和平数十年。东北方向,隋唐四代皇帝多次征讨高句丽,终于在玄宗时期将其灭亡。日本天皇则派出多批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。唐王朝的诗歌、书法都传播甚远。
<p style=ext-align: start;\\\\>深度分析,隋唐之所以能建立一个世界帝国,原因有三:首先隋唐朝统治者是混血民族,有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共同特征,有攻击、侵略的天性,农业民族则经营土地;其次,中华文化极具优势,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与融合,中华文化兼具了农业民族的沉稳和游牧民族的血性,比两汉文化更加优质和优势;最后,隋唐以开放的姿态和兼容的心态面对现实。正因为以上三点,大唐王朝最终成为世界三大帝国之一。
最佳范例原创文章,作者:最佳范例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jfl.net/post/2050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