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有点意思》读后感1600字
首先得认可,这本书写得很用心,很真实!
我80后,和李思思同岁,看到她写在自己30岁时的作品,不免会停下来翻上几页,这一翻,竟然就是整本。
我没想着看完整本书的,总觉得人家主持人的生活和我们相距甚远,可能也找不到多少共鸣,翻一翻,却发现了许多自己少年时的踪影。
我出生在张家界一个小山村里,那里山清水秀但经济落后,小时候也买不起什么玩具,最喜欢的弓箭和弹弓那都是自己亲手做的。小时候也没有多少玩伴,因为大家都住得有些距离,直到上幼儿园,我才真正走进了小朋友的圈子。
记得妈妈告诉我要送我上学了,我高兴了至少1个月,我吵着要妈妈给我借书来看,妈妈跑去十里外的姨妈家借来表姐上幼儿园时的课本,我那时不识字,只能看图画,爸爸妈妈白天要劳动,晚上太疲惫,始终没有时间教我。拿着精美的图书却不认识字,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。我极度渴望开学的那一天。
终于要上学了,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开始了读书历程,但是没过几天就发现读书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轻松,不是自己想学什么字就学什么字,都要听老师的安排,对于我们这些成天自由自在惯了的孩子来说,老老实实坐在课堂,简直就是受刑。终于,有人开始逃学了。
当时逃学的套路都差不多,都是早上当着爸妈的面背起书包去上学,然后躲进自己油菜地或者林子里面晚上一整天,等到放学的时候又回家去,那时候没有电话,老师发现学生没来一般也不会立马去找,这一点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的。
终于有一天,老师怒了,现在还记得那天下午放学时的情景,老师抓起一个同学(那个同学是她自己的孩子)就是一顿打,边打边教育着:“小小年纪坐都坐不住,你看你们爸爸妈妈在外面劳动想坐一下都很难得,他们辛辛苦苦送你们来上学,你们这样调皮对得住他们吗?”。是啊,我不好好学习,对得住父母吗?这是人生第一次拷问自己的良心。
小学时期不知道拿过多少第一,每次拿回我的奖状,爸妈都会笑得合不拢嘴,后来上了初中,我的成绩也开始下滑,父母看着我的成绩单,那眼里流露出的失望如利剑一样刺进我的心里,为什么父母只能接受成绩好的我,却不能容纳成绩下滑的我呢,那都是我啊。那时候我开始问自己,我究竟为了谁而活?
初中本来就是一个男生的叛逆时期。父母的期待,作业的繁重,同学的矛盾,很多的事情一块袭来时,我选择了抗争,父母的期待可以置之不理,繁重的作业可以一拖再拖,同学的矛盾可以双手摆平,我要为自己活一回。
后来进入初三了,学校做会考动员,不记得是哪位老师说的,我们努力,不一定就会让自己走得更平稳,而是在面对人生岔路口时,我们能有更多的选择。是的,初三会考就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,如果再不努力,到时只怕没有选择的余地。这一次,为自己而战。
那一年,挑灯夜读已经是家常便饭,周末不休那都是常态。更离谱的是,半夜上厕所还带个蜡烛看上半个小时的书,白天一点都不会感觉到困,老师在讲课时我的思维可以紧紧跟上,甚至可以超越老师,每一道题不再局限于老师教的方法,我会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答,到了会考之前,已经可以做到看到某一道题,很快在头脑中想出n种解答方法。为了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,那个时代是拼尽了全力的,现在想起来也为那时的自己感到骄傲。
那一年会考,成功进入重点高中,在高中的三年,对我来讲是梦魇般的生活。每天就是三点一线,教室、食堂、寝室,为了高考之后有更多的选择,只能是勇往无前的拼搏。
这世上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了就会如愿的,高考我失败了,没能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,但是却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。大学4年是无比美好的,认识了很多一生中最珍贵的朋友,我的爱人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,后来我们一起上了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,最后又一起到了北京。
看别人的书,看到了自己的样子。别人也是在不断的前进和沉淀,最后成就现在的自己,人生就该如此,唯有不断拼搏,不断选择,才能活出自己的样子。
最佳范例原创文章,作者:最佳范例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jfl.net/post/20531.html